在“双碳”战略目标的推动下,以风能、太阳能为代表的可再生清洁能源快速发展,将在我国未来能源结构中占据核心地位。然而,此类能源受自然条件制约,具有显著的波动性和间歇性,严重制约了其在…
锂电池是中国目前的“新三样”。提升锂电池的性能是当务之急。下一代锂电池正极材料是富锂锰基材料(LMR),因其超高比容量而备受关注,但其结构复杂、电化学性能衰减显著,严重制约了实际应用的…
在我们的视网膜上有一类“视锥细胞”,能对红、绿、蓝三原色特异性响应,三种细胞被激活的比例决定了人类所看见的颜色。一直以来,人类可看见的光波长范围仅限于400-700纳米,若能感知更加广阔…
近日,中国气象局完成下一代“新型智能站”外场实验考核,标志着我国在高精度气象传感领域取得重要突破。49所自主研发的高精度温度传感器在“新型智能站”项目中通过了为期一年的严苛实验考核,…
近日,南方科技大学电子与电气工程系姜俊敏副教授研究团队本科生在低功耗低噪声的片上振荡器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以“A Dual Slope Boosted Relaxation Oscillator With 2.93 µ…
近日,南方科技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副院长、电子与电气工程系研究员邵理阳团队在生物医学检测技术领域取得重要突破,研究成果以“High-resolution tumor marker detection based on microwave phot…
在新能源赛道上,钠离子电池因原料丰富、成本低廉,在大规模储能和低速电动车领域展现出巨大应用前景,而硬炭作为其关键负极材料,其制备工艺直接影响电池性能。此外,煤液化沥青具有碳含量高、…
自然界中,鱼类依靠侧线系统感知水流变化,在暗流涌动的水下灵活导航、躲避障碍。受此启发,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智能机器人系统研究团队创新研发了基于自主视觉的仿生侧线传感器FlowSight,…
智能机器人执行超精细操作任务时,在复杂环境中通过触觉辨别细微压力(如流体环境)是一项亟待解决的技术瓶颈。尽管高灵敏度柔性触觉传感器已有大量研究报告,但由于柔性传感器易受到本征噪声的限…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裴为华研究员团队在脑机接口核心器件——植入式神经微电极研发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开发出一种创新性神经透明电极技术,为神经信号的多模态高分辨采集和在体神经长期记录提…